關于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
第03405號(社會管理類317號)
提案答復的函
應急提函〔2024〕71號
盧天錫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健全應急安全教育體系提高社會公眾自救互救能力的提案》收悉,經商教育部、中國科協,現答復如下:
您的建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對于普及安全知識,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應急管理部高度重視全民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推動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加強安全宣傳,普及安全文化,增強社會公眾安全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
一、建立健全應急安全宣教機制
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2020年印發《推進安全宣傳“五進”工作方案》,將公共安全知識宣傳教育作為重點,扎實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引導社會各界增強風險意識,提高自救互救技能。應急管理部會同中國科協、中央宣傳部、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突發事件應急科普宣教工作的意見》,促進應急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推動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應急科普宣教常態化長效化。積極推進安全應急科普工作納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會同中國科協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有關要求。教育部2021年10月印發《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確定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5個領域30個核心要點,以“安全應急與避險”領域為重點,提出安全教育進課程教材要求和學科落實建議。教育部2022年組織修訂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語文、思想政治等課程中融入“安全應急與避險”內容,同時督促各地各校認真落實《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和《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要求,在學校教育教學各環節開展應急處置教育,引導學生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積極打造應急安全宣教陣地
近年來,應急管理部積極推進安全體驗基地場館建設,分類推進防災減災、安全應急、消防安全等科普基地建設,推動科技館、博物館、教學培訓基地、工業廠礦舊址、災害事故遺址等設立安全專區,增加應急科普內容,融入安全元素,拓展了體驗式應急安全宣教方式,增強了公眾的互動性和參與度。結合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全國消防宣傳月等時間節點,向社會公眾開放消防博物館、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等設施場所,組織各地應急、地震、消防等專業力量走進校園、社區等,不斷提高公眾應急避險能力和安全防護意識。同時,堅持緊貼實戰開展教育培訓,常態化開展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實景演練、桌面推演等線下培訓活動,著力提高干部隊伍實戰實務實操能力。建強建優應急管理干部網絡學院,面向注冊學員(19萬人)常態化開展大規模在線培訓,近5年累計開展各類線上培訓班130余期、培訓145萬余人次,總時長達3322萬學時。中國消防博物館、中國科技館、中國數字科技館等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應急科普服務和知識技能宣傳。
三、廣泛開展社會化安全宣傳教育
結合重要時間節點和重點工作任務,應急管理部門廣泛開展防災避險應急演練、安全宣傳咨詢、主題公開課等線上線下活動,大力普及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生活安全等應急知識。持續以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名義部署開展全國“安全生產月”活動,2023年圍繞“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主題,指導各地開展學習宣講、專題學習、應急演練、隱患曝光等活動,各地開展應急演練56萬余場、參與3500多萬人次,“安全生產大家談”200余萬場,參與8000多萬人次。每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指導各地圍繞主題,組織開展一系列互動性強、體驗感好的科普宣教活動,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應急管理部注重發揮主流媒體公益宣傳作用,常態化在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媒體平臺刊播電視公益廣告、公益海報、音頻提示等安全宣傳產品,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應急廣播、中國網等推出《全民安全公開課》系列節目,線上線下同步、大屏小屏聯動,取得良好宣傳效果。中國科協組織創作優質應急科普內容,2023年全國消防宣傳月期間策劃推出應急科普公益片,覆蓋人群超5億次。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吸納您的建議,不斷探索安全宣傳和應急科普宣傳教育新路徑、新模式,扎實推進安全宣傳“五進”工作走實走深,持續營造濃厚安全氛圍,進一步增強公眾風險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
感謝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應急管理部
2024年8月1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