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處長張興贏——
衛星遙感技術應參與全鏈條應急管理工作
“衛星遙感技術應該參與全鏈條應急管理工作。”參與過臺風“山竹”的氣象預報監測工作和金沙江白格堰塞湖處置衛星監測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處長張興贏這樣認為。
“深刻認識遙感技術在新時代應急管理中的獨特作用,統籌國內外衛星資源,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在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中的重要支撐作用。”2月19日,應急管理部召開部衛星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作出如是要求。對此,張興贏很贊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詳細介紹了衛星遙感技術在防災減災救災、應急處置等方面的作用。
衛星是不休息的“眼睛”
災害預報、處置、定損都在行
目前,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最成熟的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是在臺風監測預報方面。張興贏介紹,我國的氣象衛星經歷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在整個自然災害的監測、觀測以及布網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跟美國、歐洲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們一直在開發新產品,比如風云四號氣象衛星。它是全球首臺靜止軌道定量遙感氣象衛星,可以實現30分鐘一次的區域大氣溫度、濕度探測,大大提高了對臺風路徑和中心降雨等情況預測的準確度,實現了國際領跑。”張興贏說。
“看這個,全國現在有這些地方在著火。這是日本的衛星發來的。”說著,張興贏給記者看手機上的衛星遙感實時圖像。圖像上有幾個紅色的大小不一的圓點,點擊放大這些紅點,過火面積多少、著火物體是什么,一清二楚,而且系統還給了一個準確率的估算值。
“衛星是24小時不休息的‘眼睛’,什么都能看到,很小的著火點也能看到。”張興贏說。
除了災害預報,衛星在救援處置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處置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時,我們用衛星實現了對堰塞湖水自然過流、滑坡體等情況的監測,精準的預測分析是成功處置的前提。”張興贏說,“在森林草原火災處置方面,衛星的作用就更明顯了。沒有衛星的話,對于在哪兒布置隔離帶、挖泄流槽,就沒有快速科學的判斷依據。”
張興贏介紹,災害發生后,評估測算損失的工作也由衛星承擔。“應該下發多少救災款,是靠衛星做前期評估的。比如,大面積洪澇災害發生后,不可能依靠有關工作人員一家家入戶調查來評估損失,否則救災款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發放了。”他說。
建大數據平臺服務應急管理
要看得懂數據、挖得出信息
“應急管理部成立后,就立刻部署了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工作,中國氣象局的衛星數據接入了應急管理部的相關系統中,我也到應急管理部對相關人員進行了培訓。”張興贏說。
但是衛星遙感技術并不容易掌握,如何從龐雜的數據中分析出盡可能多的、有用的信息,張興贏十幾年來一直在研究。“前不久,四川甘孜州發生大火,應急管理部請我報送一份詳細的數據,以供決策。”張興贏介紹。
“應急管理部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衛星遙感技術人才培養耗時較長,重新培養人才方面不必另起爐灶。”張興贏建議,“衛星提供的各類信息只是決策的支撐數據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應急管理部還會得到災害發生地政府及部門等方面提供的各類信息。因此,我認為應急管理部只要建立了大數據平臺,培養出看得懂數據、挖得出信息的人才,就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記者 王曉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