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健全國家應急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劉春平表示,查清我國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是落實自然災害防治‘六個堅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有力保障和必然要求。
多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和各行業部門已經開展了大量地震災害風險基礎信息調查工作,積累了相當規模的地震活動斷層狀況、地質災害分布、工程場地條件等方面的基礎數據,在城鄉建筑、農村民居、重大設施、生命線工程的抗震能力基本信息調查上也有相當基礎。
但同時,劉春平委員也指出,受各種因素制約,上述地震災害風險基礎信息資源分散,標準規范不統一,整合共享水平不高,挖掘應用深度不足,集成服務效能不強,難以滿足我國地震災害防治工作要求。
目前,由應急管理部牽頭,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水利部、自然資源部為主要參與部門正在組織編制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實施方案和項目建議,其中針對地震災害擬利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35個城市和130條活動斷層探測,開展三維精細地殼結構探測,編制中國大陸西部1:100萬區域地震構造圖;開展全國房屋設施地震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和抗震性能普查,建立全國房屋設施地震災害隱患數據庫;編制新一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建立地震災害風險暴露基礎數據庫和易損性模型庫,開展全國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編制全國尺度和地震易發區的地震災害風險圖。
劉春平委員建議,要加強組織領導,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標準、分工協作的原則分步實施,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同時,強化法治保障,建議司法部和地方政府推動出臺相應的法規性文件,通過立法強化成果應用。還要完善技術標準。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是一項科學工程,不僅涉及多種學科、多種手段,其實施主體也千差萬別,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建議國標委盡快推動相關標準規范出臺,加大標準宣貫和培訓力度,確保項目的科學性和工程質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