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建設試點
——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北曼甸林場場長張利民
如今提到“塞罕壩”,令人立刻想到的是“塞罕壩精神”。57年時間,三代塞罕壩人將一片“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為了“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
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北曼甸林場場長張利民就是一個塞罕壩人。作為從這片林場走出去的全國人大代表,在倍感自豪的同時,今年他為林場帶來了一份“守護議案”。這份議案到底講了什么?本報記者專程進行了探訪。
護林防火道路建設存在不足
記者見到張利民時已是夜里,他還在認真修改自己的議案。
“我今年想提一個關于林場防火的議案。”張利民說,1994年畢業后他就在林場工作,可以說見證了塞罕壩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變化,林場的每一棵樹苗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樣。
“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集體建設者的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讓我們非常感動,很受鼓舞,干勁更足,所以我們要把林場經營好更要管護好。但是,林場現在,特別是國有林場,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有欠缺。”張利民說,最直接的例證就是護林防火道路建設不足。
林場不是小樹林,林木面積大到幾十萬畝,火災是這片綠色海洋的死敵,人為火種、自然雷電都可能讓幾代人的艱苦付出瞬間毀于一旦。張利民說:“除了火災,還有病蟲害。病蟲害被稱為林場的無煙火災 ,一旦發生就來勢洶洶。這些火災的撲救和防治都需要救援車輛和人員及時到達。所以,修好通往森林深處的路是前提。”
實際情況如何?“我們的國有林場是靠自籌資金去搞林路建設的,能力不足,經費沒有保障。”張利民告訴記者。
張利民通過走訪調研發現,現有林場的路要么是簡單鋪設的砂石路,要么干脆是“野路”。這兩種路一來是數量少,二來是不方便。
“因為不是人工修建的,有些路沒有邊溝,要是不熟悉路況,一不小心就可能傷及樹苗。”張利民說,如果遇到暴雨,雨水會把路沖刷得坑洼不平,行車也不安全,甚至有些路是斷頭路,別說救火了,車開進去了根本沒法通行,但森林防火要求“打早打小打了”,有火不能成災。
在張利民看來,在道路通達的情況下,每個林場都應設一名引導員,有撲火應急預案。火情出現后,他們可以發揮熟悉道路的優勢,再借助GPS導航設備,第一時間引導林場撲火人員和森林消防員選擇最近的路線趕到。
“我們北曼甸林場是塞罕壩林場的一部分,經營面積23.6萬畝,護林防火道路192公里,基本上能夠滿足需要。但其他林場條件就不行了。而且我們的路都是自建自養的砂石路,每年養護費用在60萬元以上。自籌資金修成這種路很不容易。”張利民表示。
建議試點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建設
身為一個塞罕壩人,守護林場安全是張利民的初心和使命。當發現這些問題后,他就開始計劃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為這片綠色寶藏鼓與呼。為此,他起草了一個題為“啟動實施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國有林場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建設試點的建議”的議案。
議案指出,目前,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的國有林場森林防火應急道路狀況令人堪憂。
“京津一杯水,半杯源承德。”張利民說,京津冀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水問題已成為制約該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承德是其重要的水源地,這些林場的防火安全不僅關系林場自身,也關系著京津冀地區的用水安全。
資料顯示,承德市規劃林業用地4152萬畝,有林地面積336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80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6.7%。水源涵養功能區內有70個國有林場,總經營面積958萬畝,有林地面積694萬畝,林木蓄積量217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2%。
多年來,承德一直秉持“把風沙擋在承德、把凈水送給京津”的綠色使命,加快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風沙源治理等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了以壩上防風固沙林、北部水源涵養林、中部水保經濟林和南部經濟林等四大林區為主的“生態屏障”。但國有林場的防火護林道路嚴重缺少,巡護車輛、消防車輛很難進入,不能滿足生態修復和建設以及護林防火需要。
對此,張利民建議,在承德市啟動實施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國有林場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建設試點,根據實際需要和長遠發展需求,合理規劃國有林場林區道路,以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各級財政資金為主,由林業主管部門或國有林場建設和維護,滿足應急防火需求,同時為國有林場實現生產建設向生態建設、林木經營向森林經營、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型提供基礎保障,推動國有林場努力實現“山綠、場活、人富、林強”,更好服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中心工作,更好融入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大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