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高度、勻速飛行,左手控制方向,右手控制速度......”連日來,在四川省古藺縣各鄉鎮街道,瀘州市應急管理局通信保障團隊正忙碌開展無人機應用操作技能專題培訓,指導基層“飛手”進行VR全景圖和二維正射影像采集,繪制基層應急管理“一張圖”。
近年來,瀘州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系統觀念、問題導向,深入實施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補短板三年行動,聚焦“機構怎樣建、人員怎樣配、信息化怎樣推、體系怎樣理順”等關鍵問題,系統謀劃、一體推進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全力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
抓實分組包干 全域一體推進
瀘州地處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過渡地帶,長江、沱江交匯于此,河流縱橫交錯,山洪、泥石流、風雹等災害頻發,森林覆蓋率達51%,森林火險高,礦山、危化品等高危行業聚集,是四川省安全監管和自然災害防范任務最重的市(州)之一。
如何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線,無疑成為了瀘州面臨的“安全之問”,也是這座釀造幸福之城的“發展之問”。為此,2023年,當地決定全面開展“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補短板行動”,集中利用三年時間,按照“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獎補激勵”思路,確保在去年底前,每個區縣完成2個以上的鄉鎮(街道)應急能力建設補短板任務;到今年年底50%以上的鄉鎮(街道)完成應急能力建設補短板任務;到2025年底,全域126個鄉鎮(街道)全面完成基層應急能力建設補短板攻堅行動,實現全市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水平質的提升。
“把基層應急能力提升作為破解當前應急能力短板弱項的‘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帶頭干,深度參與‘智慧應急’建設,熟悉掌握運用全流程、全要素,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水平。”今年8月,市應急管理局局長李華桂帶隊前往全市7個區縣督導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工作。通過現場培訓、交流座談等方式,分7個片區,在試點鄉鎮集中126個鄉鎮街道黨政“一把手”進行培訓,按下了瀘州推進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的“加速鍵”。
今年以來,瀘州市應急管理局推行“分組包干+責任到人”做法,由局主要領導督導,局分管領導帶隊,抽調經驗豐富、業務能力過硬的精干力量,成立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推進工作專班,把辦公室搬到基層一線、應急一線,靠前指導、駐地幫扶,對鄉鎮“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推廣運用進行現場培訓,對基層指揮場所建設、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建設等難點重點進行現場分析和解決,推動問題在一線解決、實效在一線體現,市鄉兩級一同探索實踐,避免基層重復投入、資金浪費、低水平開發。
“信息資源大整合,應急管理小切口,監管監控多維度,扁平指揮少環節。”納溪區白節鎮黨委書記王小剛用“大小多少”來總結概括此次專題培訓學習的感受,下決心“缺什么、補什么”,對照《瀘州市基層應急能力建設補短板指導清單》,在建好用活優化上持續發力,著力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水平。
“10月,將對首輪完成基層應急能力建設補短板建設任務的鄉鎮(街道)進行達標驗收,確保建設任務見真章、出實效。”市應急指揮中心主任許友貴介紹。
整合資源力量 實現賦能增效
走進江陽區黃艤鎮應急指揮中心,指揮大屏上清晰顯示著山洪災害危險區、水庫、重點森林防火區、避難場所、應急隊伍等關鍵信息。
“依靠鄉鎮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今年7月,我們成功處置了一起火情。”黃艤鎮應急辦主任彭偉介紹,接到森林防火員上報的火情信息后,該鎮立即通過平臺,調取防火員實時定位,及時調派距離火點最近的應急隊伍進行處置,從發現火情到成功撲火,前后僅用了半小時。
彭偉提到的鄉鎮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是瀘州市推動“智慧應急”建設向基層延伸的實踐之一。近年來,瀘州堅持“市級主建、基層主用”,整合22個部門37個業務系統5億余條信息數據,建設市級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并同步為基層量身開發應急綜合管理、安全生產監管和應急指揮作戰“三張圖”應用軟件,打造界面簡潔、易于上手的“基層版”,實現市縣鄉平臺共用、數據互通、資源共享。
為深化共建共治,下活基層應急管理“一盤棋”,瀘州堅持氣象引領,為基層開通氣象短臨預報、氣象站、水文站實時數據查詢等功能,提升災害風險感知和研判能力。向基層推送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非煤礦山、煤礦瓦斯等安全生產監測預警和自動報警數據,提升安全風險主動預防能力。與基層共享雪亮工程、重點企業、瀕水區域、在建工地等視頻監控資源3萬余路,同時配備偵察無人機、單兵、布控球、遠程記錄儀等現代化通信裝備,提升現場感知和先期處置能力。
作為龍馬潭區首批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試點街道,石洞街道強化資源整合,積極探索“應急管理+綜合治理+N”模式,規范化的應急指揮中心、鄉鎮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相繼建設投用,基本形成了“資源整合、網格賦能、互聯互通”的基層應急管理新模式。“利用現有的平臺資源,我們初步實現了遠程調度指揮‘看得見、喊得應、調得動’。”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成全程參與建設試點感觸頗深。
當前,全市各地正立足實際、積極實踐,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建設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經濟實用的應急指揮場地,推動共建共享。
堅持保障下傾 強化物資支撐
“15萬元已到位。”今年1月,瀘縣云龍鎮通過考核驗收,成為了全市第一批獲得“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專項獎補資金”的鄉鎮。
自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補短板三年行動推進以來,瀘州設立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專項獎補資金,市級統籌專項資金2000余萬元,縣級財政配套3000余萬元,按照“市縣出資金、鄉鎮出場地”原則,一體推進基層應急管理指揮場所建設,支持鄉鎮補齊應急管理能力短板。
除了資金向基層一線傾斜,瀘州也聚力將資金向重點領域集中。
“出發!”10月9日,一輛輛滿載浮艇泵、救生拉桿、潛污泵、水域救援工具組、移動蓄水池等應急救援裝備的車輛駛向各區縣。市應急指揮中心主任許友貴介紹,此次發放的救援裝備器材由市上統一采購,著眼“大應急、全災種”持續配強專業救援裝備,分批次為基層應急救援增添“尖刀和拳頭力量”。
近年來,瀘州實施自然災害能力提升工程,增配森林火災撲救、抗洪搶險等5大類5797臺(套)應急救援裝備,進一步提升基層突發災害事故應急處置能力。鞏固森林防滅火專項整治成果,統籌林業等部門資金4000余萬元,實施林區輸配電線下換種油茶三年行動,累計換種油茶363公里,推動“樹線矛盾”從源頭治理。
硬件上去了,軟件更要跟上。瀘州全力推動鄉鎮(街道)全覆蓋單獨設立應急管理辦公室,統籌負責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救災等工作,確保有機構管事。56個任務較重的鄉鎮由分管領導兼任應急辦主任,每個鄉鎮(街道)配備5—9名應急管理人員;持續建強“一主兩輔”基層應急隊伍1639支20304人,建成中心鄉鎮(街道)消防救援站39個,全力構建“30分鐘應急響應圈”,確保有人員干事。分層分級開展網絡培訓、現場教學、技能比武,常態化組織基層應急救援隊伍與國家隊、政府隊共訓共練,確保有能力成事。
“瀘州實踐”,令人期待。瀘州將始終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推動實現基層應急管理有機構、有機制、有隊伍、有保障、有能力的“五有”目標。
翻譯
搜索
復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